校工会组织西区新建保障房户型图说明及征求意见会

发布时间:2012-11-09   作者:   来源:    阅读:

10月30日下午,校工会应校园规划与建设处的要求,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组织了由校分房委员和集资西区新建保障房的集资户代表共80余人参加的户型图介绍说明及征求意见会。校工会副主席樊岚主持了会议,校园规划与建设处总工程师葛忻声对我校的保障性住房情况进行了说明,校建筑设计院二所副所长陈鹏对户型图做了介绍和说明,两单位人员回答并记录了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

校工会组织西区新建保障房户型图说明及征求意见会

附:1、关于太原理工大学保障性住房的情况说明

                  2、保障性住房设计说明

关于太原理工大学保障性住房的情况说明

2011年5月我校拟定在柏林校区建设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学校教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

接到任务后,我处积极推进。一方面组织我校设计院和山西省建筑设计院进行了方案竞争比选,从6个方案中选中了我校的方案。另一方面,我们不断与太原市政府办公厅、市区两级房地局、规划局、土地局、发改委进行全程跟踪,反复沟通、协调、对接。终于在2012年1月6日,太原市长办公会议通过我校保障性住宅项目。2012年3月15日,太原市发改委正式下文同意我校保障性住房开展前期工作。

我校拟建设用地面积为105000 m2,约为15.7亩。东临203变电站,南临西矿街,西临西区高层住宅,北临教职工住宅楼。

拟建总建筑面积为64000 m2,共32层,其中地上2层为商业活动中心,地下2层为车库。

教职工住宅建筑面积为47000 m2。按照国家70/90的规定,设计户型有三种:90m2,360套;140 m2,60套;190 m2,30套。共计450套。

校园规划与建设处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设 计 说 明

一、设计依据

(1) 建设单位确认的建筑设计方案

 (2) 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委托书

 (3) 规划局提供的1:500地形图

 (4) 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规范及技术规程:

       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 )

       3>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  2003年版

       4>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西地区实施细则》DBJ04-216-2006

       6>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2004

       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

       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9>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GB50037-96

      10>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11>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5) 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DBJT04-07-19-2005

  (6)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

二、设计指导思想

   1、贯彻设计方针、政策,执行设计依据;

   2、精心设计,满足使用要求;

3、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整体设计质量;

4、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做到投资合理。

三、建设用地状况:

  建设地点:详总平面图,总用地面积19550平方米,净用地面积19550平方米

太原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气象指标如下:

冬季采暖计算温度:-11

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7℃ 

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3.7℃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28

当地夏季大气压力:919.6hpa

当地冬季大气压力:933.3hpa

全年主导风向CNNW

夏季主导风向CNNW  

冬季主导风向CNNW

标准冻土深度80

平均风速2.2m/s 

四、总平面布置 

  本方案以整合集约的理念来进行规划设计在西矿街的北侧布置一栋高层住宅(太原理工大学西区保障性住房)与已有高层住宅(西高)形成对称之势。

    该项目硬质铺地与绿化交界处采用卵石或嵌草过渡,所有室外停车场作嵌草式设计。绿化尽可能多地成片设置绿化,避免见缝插针的零散布置,高低搭配,点面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绿化系统。

建筑物四周设置的环形通道,能够满足消防车的9米转弯半径,并满足登高面的长度要求。环道与市政道路相连,组成交通网络,使大量人员的集散更畅通一些。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地面绿化和人行空间。

五  建筑设计

一、建筑平面设计

本工程为太原理工大学西区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642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4640㎡,地下建筑9000㎡。

套型

房型

    户数

套型建筑面积(㎡)

占住宅总建筑面积%

A

三室两厅两卫

30

140.17

8.9

B

两室两厅一卫

90

89.9

17.3

C

两室两厅一卫

120

90

23.1

D

两室两厅一卫

120

90

23.1

E

两室两厅一卫

30

89.3

5.7

F

四室两厅两卫

30

193.57

12.2

A'

三室两厅两卫

30

146.5

    8.7

其中:90㎡以下户型建筑面积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70%

地下为两层车库,停车数量99辆, 地上32层,1~2层为小区配套用房(物业管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3~32层为住宅,建筑总高度99m

二、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性原则——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空间的完整性、建筑造型的整体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功能性原则——在本基地上,力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前瞻性原则——力求设计具有一定超前性,体现高起点、高标准,体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两者结合。

创新性原则——总体规划布局要面向未来、有所突破,但又要立足传统。吸收传统理念、辅以现代手段,营造优美居住环境。

艺术性原则——典雅、优美的建筑造型、多元化的空间层次与亲水的环境小品,是居住环境适宜的要素体现。

标志性原则——要与众不同,特别是建筑设计要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人文与人工要素,达到生态、经济与效益的统一。

三、 建筑布局与造型设计

1建筑布局

该项目简练之中求丰富,主题颜色为灰麻色、褐色,色调含蓄,有生活意味,与建筑、绿化相和谐。硬质铺地与绿化交界处采用卵石或嵌草过渡,所有室外停车场作嵌草式设计。绿化尽可能多地成片设置绿化,避免见缝插针的零散布置,高低搭配,点面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绿化系统。

2、功能布局

     该项目为一类高层,地下为两层车库,地上1~2层为:物业管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于西区教工宿舍区供退休人员与教职工业余活动使用,物业管理中心服务于西区教工宿舍区,配套使用。地上3~32层为住宅。

3、立面设计

高层建筑往往以其宏大的尺度和庞大的体量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同时,也决定和影响其所在城市区域的建筑风格和视觉品位。对高层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的几何形状,分层及开间的节奏,主要入口处及所在楼层的色彩配置,立面处理,屋顶设计等处理恰当,设计出的建筑就会和谐,富有韵律感,雅致而又庄严,外观有力坚固又不过分笨重,所有这些都限定着建筑物的美学质量,以使高层建筑达到优秀的程度,它应令观者由衷赞美而驻足观赏。

考虑到建筑自身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本建筑应以新颖大方、庄重为主要特点,在立面处理上以南面大面阳台,配以暖黄色的色块,及一些细部装饰,丰富建筑体形,形成和谐大方的居住气氛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为整个群体带来新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

整个建筑立面采用虚实对比、横竖线条的对比、质感的对比等各种建筑手段,体现典雅、宁静、安详的居住氛围,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气韵、内涵,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立面造型设计不过分追求建筑的新、奇、特,在强调建筑独具个性外,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统一。

4、节能设计

     公建部分:体形系数为0.30, 窗墙比:南向0.40, 北向0.35,  东西向:0.20 

外墙保温采用50厚钢丝网架模塑聚苯板保温层,屋面采用140厚水泥珍珠岩板保温层。

     居住部分:体形系数为0.18,窗墙比:南向0.30, 北向0.30,  东西向:0.09 

外墙保温采用50厚钢丝网架模塑聚苯板保温层,屋面采用140厚水泥珍珠岩板保温层。

5、无障碍设计

      活动中心室外设置无障碍坡道,内部设置无障碍厕位及其他无障碍设施

      住宅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并配套无障碍住房,满足无障碍要求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

数值

总用地面积

19550平方米

净用地面积

19550平方米

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

54640平米

地下建筑面积

9000平米

建筑基地面积

3920平方米

建筑高度

99m

容积率

3.4

建筑密度

19%

绿化率

30%

        其中:90平方米以下户型总建筑面积为32400平方米,占地上住宅总建   

     筑面积的70%,合计360套。90平方米以上户型总建筑面积为14400平方   

     米,占地上总建筑面积的30%,合计90套。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电话:0351-6014370

邮编:xiaogonghui@tyut.edu.cn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晋公网安备14010902001584号         晋ICP证05000465号